我们阅尽铅华,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。
纵观历史,自春秋战国时起,中国就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活动,汉代张骞更是凿空西域,开辟“陆上丝绸之路”,以商品贸易的形式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。两宋之时,随着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得以开辟,中国与东南亚、南亚、西亚等国交流沟通更为密切。
明朝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厉行“海禁”,中外交往曾一度中断。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宣扬国威,扩大明朝国际影响力,派遣“三宝太监”郑和先后七下南洋。为彰显大明乃天朝上国,除了正常贸易之外,郑和船队还对南洋众国予以慷慨施舍,越来越多的国家因此对大明充满仰慕,觉得这是真正的天朝上邦,因此郑和每次返航时,都会有大批南洋使节跟随,想要前往中国朝觐,其中就包括子渊今天要介绍的苏禄国使团。
虽然如今苏禄国不复存在,但在数百年前,苏禄国可是东南亚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,国土包括现代菲律宾的苏禄群岛、巴拉望岛以及马拉西亚沙巴州东北部。古苏禄国的体制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不同,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政教合一酋长制国家。苏禄国共有三个国王,分别为东王、西王和峒王,三王中又以东王权势最大。虽然苏禄国与明朝差别很大,但这并不影响两国间友好交往。
据相关史料记载,永历十五年(公元1417年),苏禄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外交使团跟随郑和舰队前往北京觐见。这支使团由苏禄国三位国王(东王巴都葛叭答剌、西王麻哈喇葛麻丁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)及其亲眷、侍从组成,共有三百多人,是当时前往大明朝觐使节团中人数最多的一个。苏禄国使团抵达中国后,沿途各地官员纷纷对其表示热烈欢迎,明成祖朱棣更是给予丰厚赏赐。苏禄国使团被大明京城的繁荣景象所吸引,一时间流连忘返,在北京逗留了将近一个月,这才依依不舍地启程回国。
遗憾的是,使团在行至山东德州附近时,年迈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因病逝世,由于事发突然,使节团顿时陷入手足无措的窘境之中,对于老国王遗体是否运回故土还是就地安葬,使团众人一时间拿不定主意。明成祖朱棣得知此事后,立即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带诏书和祭文赶赴德州,特许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安葬在大明,并按藩王之礼安葬,还赐其谥号“恭定”,并亲撰碑文祭奠。
葬礼完毕后,使节团决定除东王长子督马含回国继任王位外,东王妃葛木宁、次子温哈喇、三子安都鲁以及侍从十余人皆留在德州守墓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苏禄人在德州繁衍生息,苗裔渐增。清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,苏禄苏丹遣使朝觐,东王八世孙安汝奇、温崇凯拜托其向清廷上奏给予国籍,获得雍正皇帝批准,这两支东王后裔遂分别以汉姓“安”和“温”作为姓氏,彻底融入中华民族之中。建国后,因其信奉伊斯兰教,故被划归为回族,如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。
参考资料:
《明史》《明实录·明太宗实录》